护肤成分控养成,从入门到精通

别骗成分党走弯路:0.1%的分界线没那么关键!

忙得脚打后脑勺的哥哥本周原本不想更新。但我觉得有件事非常有必要说一下,让更多人尽早知道。
 

很多人可能知道,2022年5月1日起,将实行新的全成分标识法规。就是按成分的添加量大小顺序来排,小于0.1%的成分另起一行,以“其他微量成分”开头来填写。 

这对成分党来说,是个大好消息。 

10多年前,看个成分表都要从国外的包装或者国外的网站上看。


2011年之后,终于进步了,有了成分表。但从2011年直至现在的成分表,都是按成分含量从大到小排(注:不是原料添加量,搞不清这个概念的请看这篇文章:原料,成分,傻傻分不清楚?),1%含量之后的成分,顺序可随意排列。然而有些成分起效正好卡在0.1~1%之间。也就是说1%以下的成分,你并不能判断哪些真正有效哪些无效。


至于如何找到1%的分界线的区间(注意,是找区间,并不是找点,点太难找了),可以说是一名合格成分党的必备技能。 

即将到来的新规中,直接在包装成分表上就告诉你0.1%的分界线在哪里。这透露了更多的成分信息,会让真正的成分党相当开心。


要知道,在一个产品配方中,从1%到0.1%中间可以有相当多个成分。一下子,迷雾重重的产品成分地图,又打开了更多区域。

然而,这个政策一出,一时间品牌经理们忧心忡忡。我了解了一下,新的担心主要有两方面:

1. 落到“微量成分”那一行里的成分,是不是会被消费者DISS说“添加一堆无效的东西”?

2. 落到“微量成分”那一行里的成分,是不是产品名中就不能出现它的名字了?


我们一一解答。

首先,一定要清楚:微量成分,在新规中定义为含量小于0.1% 的成分,但小于0.1%的成分添加并不代表无效。


 稍微合格的成分党就知道,绝大多数肽,原料中有效物含量很低,即使在配方中添加20%甚至以上,也无法满足含量配方中实际成分含量大于0.1%的要求,(极个别肽除外)

但这些肽,实际上几个点(百分之几)的原料添加量,已经足以对皮肤产生效果了。它昂贵的价格,注定了以后就只能偏安于微量成分这一隅。

图源:网络

并不是配方中含量小于0.1%的成分就没用了。微量≠无效。

万一,品牌们就是想把自家产品中的成分从“其他微量成分”那一档挽救出来,热情难以招架呢? 

这样做,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金钱的代价!

图源:网络

拿出计算器算一下:假设某100%纯成分的原料A(也就是没有溶剂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价超过5W的原料,如果要添加量大于0.1%,在每kg料体中的成本就已超过了50块。 

现实中的很多原料就不是100%有效物含量,比如上面说到的胜肽。还有很多植物提取物,也经常是1%~10%的有效物含量(注意那些本身就含水的提取物不在此列)。 

假如某名字特别好听的异域植物提取物,单价2000元/kg(市场价格),活性成分含量2%,那么要达到0.1%的添加量,就意味着要在产品中添加5%的原料,每kg料体成本就要额外多出100块。 

不管是50块还是100块,你要知道,正常情况下, 你的洁面产品,洗发水,水类,甚至很多品牌的水乳产品的每kg料体总成本都不会有这个数。发生这样额外的成本,产品将要卖多少钱?按这种思路开发的产品,可不是200块一个套装,外送好多中小样的产品能扛得住的。

 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就为了追求一个>0.1%,相当惨烈。

图源:网络

那万一,万一,品牌们还不死心,理由如下:“不是都说,如果某个成分添加量太低,小于0.1%,那么产品名中就不能涉及吗?我需要产品名中含有这个成分啊(通常是植物提取物,近几年x肽乳x醇霜也风行起来)。” 

这并没有依据,纯属道听途说被吓着的。

 没有哪条法规说成分含量小于0.1%就不能用在产品名中。

 之前的产品命名确实是挺乱的,监管机构也不管。比如一个产品叫:桑叶美白精华,原先要求就是只要成分表中出现桑叶相关的成分就好了,由于监管不严格,含量是没人关心的。就如番茄炒蛋,你总得有蛋吧(不管多少)。其实这在国外也很常见。 

然而,现在国内化妆品监管相当严格了,都跟药没啥区别了,如果某成分添加量太低,以至于这个成分的添加量在产品中起不到效果,就不能再用这个成分来命名产品。还是拿番茄炒蛋说,不仅要有蛋,还要蛋能看得出来,吃得出味道(小编碎碎念:像赛螃蟹这种菜就很不讲武德)。

 注意:这个要求一直都有,只是之前没有严格执行。


所以,产品以某成分或某植物提取物命名,需要添加够量,不能只添加了一点点,然后拿着成分的名字到处招摇撞骗,误导消费者。含量多少才是有效的并不是简单粗暴以0.1%来定的。你的有效添加可以小于0.1%,只要你有相关的宣称功效起作用的最低浓度的支持文件。(这种行业内称之为宣称支持。后面有空我再专门讲讲。)

“微量添加”的浓度并不代表就不是起(有)效浓度。反过来说,就算你即使你达到了0.1%,也有可能不是有效添加。

后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成分表,特别是一些网红的影响力非常大,很多科普了几年的理念,借助他们的力量,几个月就能席卷各平台,街知巷闻。然而没想到的是,一些错误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被不断放大,有些甚至反过来影响了行业。
 比如现在被行业诟病的成分表要求——“美修全绿”, 不明真相的网红和消费者裹挟着品牌和市场,逼着工程师们出一些全绿的配方。但真正懂成分懂技术的人都知道,追求全绿毫无意义。只会浪费钱,浪费研发资源,让工程师束手束脚(这里没有说美修没用的意思)。

 回到“微量成分”这个标识,本身监管部门推出这个规定其实是出于好意,保护消费者免于被品牌欺骗误导,但却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按下葫芦起了瓢,这也是人生的常态吧。

图源:网络

如果大家都知道微量的含义,不歧视微量添加的成分,那么这也就不是个问题了。否则结果就是为了追求成分添加量大于0.1%,会有各种本末倒置专门为此设计的原料,甚至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假的原料。浪费资源不说,可能让行业更扭曲,加深消费者的错误认知。

 //最后说明一下:创作这篇文章的初心,就是希望能扩散到更多的人,不要让错误的消费者认知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所以本篇观点和文字不设限制,大家随意使用,甚至你可以说这篇是你写的也没关系

请多多分享转发本文。让我们一起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力。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

赞(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真魅博客 » 别骗成分党走弯路:0.1%的分界线没那么关键!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