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成分控养成,从入门到精通

听说可复美重组胶原次抛,没测出胶原?

周末,我还在”赛博”钓鱼中。几个朋友转发公众号文章给我,文章内容是嘴博在质疑可复美产品中没有添加重组胶原蛋白。

昨天周一又是几个朋友在和我讨论这事。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写了篇对国内主要重组胶原蛋白检测后的质疑与研究小结的文章,实验是2021年做的,发文章是2023年当时重组胶原蛋白火得有些离谱,实在忍不住了写了下。

具体见这里:重组胶原蛋白,不要再割韭菜了

因为重组胶原蛋白没有通过我对原料选择的测试,从那之后我就没推荐我客户在护肤品中用重组胶原蛋白。当然如果客户一定要根风就用吧,我也不拦着。

不过要说明的是,那篇文章中没有测过巨子的重组胶原蛋白,因为搞不到巨子的重组胶原蛋白原料样品。只是找了些巨子的专利文献看过,里面有篇专利讲到脯氨酸的羟化酶方法,以增加三螺旋结构,感觉是有些用的。

虽然我观点没有变,但现在国内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说不定有新技术突破呢,你说对吧。

但这次我只谈此次的公关事件,说些其它人不讲的。

其实这类事件,是品牌体量大了后,必然会经历的各类公关(PR)问题之一。

企业逐条应对,科学处理即可解决。

我多年前还在品牌方的时候,因体量大,这种事情经常碰到。但每次最后和公司PR等部门一起都能完美处理掉。虽然与各色挑战者(challenage)、各类强力机构都撕逼过,但当时我手里的案子都是打赢过的。

对此我有一点处理经验。

那时我还得接受企业危机公关的专业培训,下图就是好多年前我用Iphone 5S拍下来的,现在已糊掉了。

仅仅照片里面的的几条就非常有用了。

企业打赢挑战者的核心是什么呢,无它。如果是事实且科学的,按正常的回复处理,那么企业终究能赢。

昨晚我看了下嘴博的三大质问,以及现有的进展,现在还是没有完整的结果。那么要如何回呢,我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质问1:为什么检测出来的氨基酸含量仅为0.0177%。与成分表上标注的非微量添加是不符合的。是不是造假?

分析:谁都可以质疑嘴博的测试方法和实验过程。这不是关键。品牌方需要回复。品牌方也很快给出了自己的检测数据,以证实是大于0.1%的,但报告中没有给出检测方法。从分析上来看,这么快出结果更像是用凯氏定氮法,这个方法有个问题,就是它测的是产品中所有原料的氮,不仅仅是胶原蛋白中的氮。其它含氮的原料都会被算进去。比如聚谷氨酸、烟酰胺、精氨酸这类常见原料,最后也当作胶原蛋白计算。 2008年让人痛心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有人在牛奶中兑水再添加三聚氰胺,测出来的是牛奶和三聚氰胺中的总的氮含量以凑足奶中的蛋白质量标准,这样造假而导致的悲剧。所以用这个方法来测产品中的胶原蛋白含量,其实更不科学。

不过再稍微搜了下成分表,感觉两边测的产品不是同一个东西

美修上搜索出了2个产品,区别是产品中有没有 Human-like的字样和最后一个“液”字,嘴博测的是上面的新品。可复美测的是下面这个。精氨酸,聚谷氨酸的顺序,完全变了。前者中这些成分(精氨酸,聚谷氨酸)都是非微量添加。

质问2:为什么检测不到必需的氨基酸-甘氨酸?

分析:假如质问1中没有的话,则会自然想到特征的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甘氨酸有没有。如果产品中确实没有甘氨酸,那么是没有胶原蛋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前面说了大家也可以质疑嘴博用的测试方法不对。 但不重要,企业拿出能证明有甘氨酸的测试方法也行了。第三方机构按同样方法能测出来。这问题就解决了。 

质问3:217道尔顿“迷你胶原“,能这样讲吗?

分析:胶原是大分子,217道尔顿怎么着最多也就够2个氨基酸的组合。这能叫胶原吗?这能有效果吗?

确实令人深思。

其实,在几家重组胶原蛋白玩家联合建立的行业标准里,就已经有重组胶原的定义了:

如下是这个行业标准YY T里的:

胶原蛋白定义如下

而重组胶原蛋白的定义如下:

注意上面最后2行,重组胶原蛋白的定义,是表达并翻译成胶原蛋白或类似胶原蛋白(3.1)的多肽,经过提取和纯化等步骤制备而成。

也就是说,重组胶原蛋白,可以是多肽但类似胶原蛋白如何解释呢?很模糊。并没有对结构,分子量等有什么要求。

反正按这个标准来说,重组的多肽,也可叫重组胶原蛋白。

所以大家都不要吵了。这么叫是合法且有依据的。

但二个肽,应该叫寡肽吧。

一般10个氨基酸以上才能叫多肽,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这个标准中写成寡肽或多肽,那就完全没问题了。

当然,217道尔顿“迷你胶原“这个说法或许就是个市场宣称页面问题呢?研发人员没有审核过吗?好吧,那改过来就好了。

但前2个问题,是真的值得严肃认真对待。

给出消费者合理的解释。这也是作为大企业,对消费者应有的态度。

这场危机也可以结束了。

所以,就等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吧。

没什么好说的。

除此之外,我看到的工作机会可能的增加。在现今特别难得。

这个机会,就是企业PR岗位的工作机会

很多国内企业对PR部门毫不重视。恨不得PR也背一点带货指标。

但PR与研发人员的的专业化,精细化操作,在这个存量化的市场上,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很快大家就会发现,中国化妆品行业也终于到了互撕的阶段。

-=||=-收藏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真魅博客 » 听说可复美重组胶原次抛,没测出胶原?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