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西贝因预制菜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烈讨论。虽然热点已过,但背后的姿势值得挖一波——尤其是关于“卫生标准”这件事。

直接上结论:大多数预制菜、甚至很多普通食品,在微生物指标上的卫生要求,低于化妆品。
是不是有点意外?
不少化妆品品牌喜欢强调自己用的是“食品级原料”,暗示“能吃=安全”。但事实上,这两类产品对卫生的要求逻辑不同。能吃并不代表涂脸上就安全。

从微生物指标来看,化妆品其实更严格。国家药监局前几天刚发布新规征求意见稿,要求眼部、口唇和儿童化妆品产品的菌落总数由原来的500CFU/g,进一步严格要求为不得超过100 CFU/g。也就是1克产品中,不能超过100个菌落总数。(目前普通化妆品也不得超过1000 CFU/g)。
而食品呢?拿我们熟悉的“菌落总数”来说,很多品类的限值都在10000 CFU/g左右,甚至更高——并不是说超过这个数就一定不合格,有些产品类别中允许一定比例的样品超出、但仍属合规。
也就是说,食品中允许比护肤品存在更多细菌。从微生物限值来看,化妆品其实比很多食品更“干净”。
这其实也合理:食品吃进肚子后,要经过胃酸的“消毒程序”,少量微生物通常不成问题;但化妆品是直接接触皮肤甚至黏膜,微生物超标更容易带来直接风险。
再说回预制菜。一个现实是:目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虽然《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但在此之前,市面上大多数预制菜执行的都是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
这些标准水平不一,有些严格,有些则很宽松——就像化妆品行业的团体标准,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作为专业吐槽16年的真魅博客,对这点我们也是吐槽累了,省点火力吧。
并不是一味否定预制菜。关键在于“标准明确、生产规范、信息透明”。有标准,才有约束;有约束,能执行,才可能有食品安全。如果全是灰色领域,那想整都难。

最后划重点:
- 化妆品原料不是“食品级=更高级”,反而食品级原料通常标准比化妆品的低,价格也更便宜;
- 化妆品卫生标准其实严于很多食品;
- 预制菜需要更统一、更严格的国家标准,消费者也要学会看食品标签配料表、认标准。其实是化妆品和食品,任何产品如果你有心的话,都应该这样做。
希望大家都能吃得明白、用得安心。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