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天,有人享了行业相关的股票信息,巨子生物(02367)盘中重挫15%。
这是因为华熙生物再度公开透露该公司已将手中掌握的数十份显示相关产品“未达标”的检测报告,目前已悉数提交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有朋友说这事不热了,没人关注了。
但我觉得有些之前发生的重要热点事件,是值得持续追下去。
就像之前的热点:江苏的铁链女,当时报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震惊,但事情过后,谁还还关注这事情最后如何处理?谁还关注过铁链女?因为不再热,媒体就不会再报道了。
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之争,可称得上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史诗级事件,事关整个行业,值得关注。
这次事件,就转一篇新浪财经报道的文章:
一纸官方通报,似乎已为持续数月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门”争议画上了句号。但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事件关键方的华熙生物(54.950, -0.15, -0.27%)(688363.SH)并未就此止步。
9月22日,在一场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华熙生物再度公开力挺“大嘴博士”,并透露该公司已将手中掌握的数十份显示相关产品“未达标”的检测报告,悉数提交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这一“逆风”操作,发生在国家网信办将“大嘴博士”列为网络环境整治典型案例的十天之后,这使这场围绕产品质量、商业竞争与网络言论的复杂博弈,继续引发关注。
“大嘴博士”被网信办列为扰乱市场秩序典型
要理解华熙生物最新表态的耐人寻味之处,先要看官方的“判罚”。
风暴的中心人物——“大嘴博士”郝宇,在9月12日迎来了官方的定性。当日,国家网信办公布了“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第二批典型案例。
其中第四条涉及“大嘴博士”。通报内容直截了当:“‘大嘴博士’等账号发布炒作测评信息,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大嘴博士’运营主体与某美妆产品企业存在商业利益关系。上述账号多次针对同领域竞争对手产品发布炒作没有法律效力的测评信息,误导消费者,干扰正常市场秩序。”其最终结果是:“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禁言措施。”
这则通报,是监管层首次对“大嘴博士”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进行公开定性,直接点出了其背后存在的“商业利益关系”和其测评信息“没有法律效力”,也正式确认了其账号此前被“禁言”的事实。
官方通报后,华熙生物为何仍选择“亮剑”?
正是这则通报,让华熙生物9月22日的投资者交流会引起市场关注。面对官方已“盖章”的定性,华熙生物为何选择此刻再度发声,甚至加码力挺?
按照华熙生物在交流会上的说法,直接触发点是9月11日前后,网络上出现了新一轮将其置于“不正当竞争”境地的媒体报道。公司认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有必要“澄清事实,回应投资者及员工关切,遵守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规范”。

在这次交流中,华熙生物披露了其自介入事件以来掌握的核心证据。公司详述,在5月26日收到郝宇求助后,并未立刻行动,而是组织专家并联合了国家计量院等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涉事企业的相关产品展开了“数量足够的多中心检测”,最终获取了“几十份相关企业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
其核心结论,华熙生物方面描述为:“以上所有几十份检测结果结论明确且一致,均表明相关产品中的重组胶原蛋白添加量未达标(即未达到按其配方标注所应有的非微量添加浓度)。”鉴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华熙生物所在领域的最终监管结论做出单位,这些报告,目前已全部发送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对于最初的介入动机,华熙生物回顾称,其在5月17日发布的《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等系列文章,本意是探讨生命科学的未来走向,维护透明质酸这一中国优势产业免受不当攻击,并非要“拉踩任何技术线路”。在他们看来,后续由郝宇引爆的舆情,其根源是行业内早已存在的对某些企业“弯道超车”模式局限性的讨论,并非由华熙生物一手策动。
澄清与郝宇关联:“精准切割”下的间接联系
对于官方通报中直指的“商业利益关系”,以及外界最为关注的与郝宇的关联,华熙生物在会上进行了“精准切割”式的详细解释。
华熙生物方面厘清了时间线和主体:在郝宇5月24日首次发布质疑内容时,其账号的运营主体是一家名为“聚研荟公司”的企业,该公司与华熙生物并无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联。
之后,据华熙生物称,是郝宇“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自主将账号主体变更为‘上海柳页医創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对于这家新公司,华熙生物承认存在关联,但强调是“无直接股权关联”的间接联系。其具体路径是:华熙生物作为有限合-伙人(LP),投资了一家名为“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金,而这家基金,是“上海柳页医創”的股东之一。
尽管存在这层间接联系,华熙生物依然坚称,公司因此面临的潜在重大诉讼或行政处罚风险“极小”,其底气在于“科学的数据不会说谎”。公司在交流中表达了强硬立场:“无论华熙生物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偏远的股权联系,都不改变检测数据的结果,不影响一个产品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科学认定,更不能构成阻碍监管及消费者知情权的借口。”
一场由“万分之二”含量引发的行业论战
回顾这场风波,起点是5月24日,郝宇发文指控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0.1%的“非微量添加”标准,且缺失核心氨基酸甘氨酸。巨子生物当晚迅速否认,称产品合规,内部检测远超0.1%,并质疑郝宇动机。
6月1日,华熙生物高调入局,发文力挺郝宇,并喊出“汝求战,便得战”的“商战”宣言。巨子生物则于深夜反击,称收到了郝宇所用检测机构的“道歉声明”,指其“从未授权郝宇使用报告”。
此后,双方多次隔空交锋,直至6月23日,巨子生物发布声明,承认其“现有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在某些方面已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此举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变相认输”。自5月下旬风波爆发以来,巨子生物股价持续承压,市值一度蒸发超300亿港元。截至发稿,巨子生物股价仍在65港元/股附近徘徊,未恢复至5月中旬85港元/股的高点。
自5月下旬卷入“胶原蛋白”风波以来,华熙生物股价走出了一个“V”形反转再回调的行情。股价在事件初期跌至50元附近后,一路震荡上行,于9月初触及60元高点。但此后涨势未能为继,即便有股东增持,股价仍在9月23日回落至53.79元,与风波前的起点相差无几,资本市场对这场行业争议的最终走向仍持谨慎态度。
原文地址为:
官方通报后,华熙生物再选择“亮剑”:已提交数十份某品牌产品“未达标”检测报告至国家药监局|华熙生物_新浪财经_新浪网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cn/2025-09-24/doc-infrqazu8429565.shtml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