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这个千年来最2的日子过去了。据说领结婚证的地方排大队了?你呢?
比这个日子更2的,是200年后,2222年2月22日。不知道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像我们这样庆祝,估计也差不多吧。如果那个时候世界没有人口超负荷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大打出手的话(这两天的提示了战争并没有远去)。
别以为200年很长,国内化妆品要求全成分标识的法规都已实行了近12年了。200年么,也就12的17次循环就到了呀。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国内化妆品产生了巨大变化:买产品时一定要看一眼成分表的消费者是越来越多了,水平却高低不一。
于是有了这样的经典语句:
“产品含甲酯,不安全,不买”
“不是全绿,致痘风险,算了“
“智商税,谁买谁SB”
……
买产品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
中国的化妆品研发工程师们开发配方时,也从来没有这么难过。
“太难了,大牌们用那些成分一点事没有,怎么我们一用网红就抨击,消费者们就反对”——一个国内品牌工程师同学说。
实际情况却是戏剧性的:
当成分党们按照理想中的成分下单时,却也频频踩坑:
“明明是那么高添加量的美白成分,还全通路设计的,怎么就一点也白?“
“明明氨基酸洗发水,怎么头痒头屑还头油?“
“不是没有致痘成分吗?这怎么还是长痘呢?“
“这个大牌平替,添加量比原版还高,还有更多功效成分,但好像啥用也没有?”
……
买前各种查文献,做功课,听各路大神分析一大通,实操一塌糊涂。
为什么?
因为买护肤品不能全凭成单一成分分析。我之前一直说,你要进行各种立体分析与评估,不能全凭包装和包装上的成分表。就像你找对象一样,不能光看长得怎么样对不对(虽然这一项很重要)。
成分只是产品的基础,成分分析只是基础手段,成分之外有很多东西,而且分析的对象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使用感并不容易直接分析出来。虽然成分表能估计一下肤感的大致感受。
既然这样,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容,除了成分,技术,护肤知识外,我计划再增加增加肤感分析,皮肤,品牌,市场,测试,舆情,原料市场等多维的内容,以便大家更知晓如何判断一款产品是否适合你,让大家护肤不走弯路,钱包用在实处。
这么难,还分析个啥?买买买就好了啊。
对啊,谁说买买买就不行呢?
我最近在用真魅严选店铺的临期或者包装压坏没法卖的产品,效果还是那么惊艳。虽然很多产品的成分表相对于现在众多针对成分党设计的新锐品牌来说,完全谈不上好看。
阿雷沙:“你就看修丽可B5,成分表屁都没有,成本贼便宜,但保湿就是好啊”。
释多毗离: “那些平平无奇的保湿霜,每个都是在冬天拯救我的秘密武器”。
是的,一些保湿,清洁,抗敏舒缓的产品,很容易有会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一些功效成分单一的,也会让你忍不住赞叹。
你肯定也有过同样的感受,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分享。
你遇到过哪些看上去平平无奇,并不抱什么期待的产品,但用下来意外发现有很好的效果或使用感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与发现。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